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工作计划

水果供应链工作计划(推荐3篇)

时间:2024-04-21 10:43:27

水果供应链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成本控制

1我国电商生鲜冷链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硬件设施落后,冷藏运输效率低

我国的冷冻冷藏运输行业与国际标准相差巨大。内地货运车辆约七成是敞篷式设计,只有约三成为密封式或厢式设计,而备有制冷机及保温箱的冷藏车辆连一成都不到。从汽车冷藏车辆来看,我国有保温车辆3万辆,而美国有20万辆,日本有12万辆,我国冷藏保温汽车仅为货运汽车比例的;从铁路冷藏车辆来看,全国铁路总运行车辆万辆,冷藏车只有6970辆,仅占2%,而且都是陈旧机械式速度车皮,规范保温的保险冷藏车厢缺乏,冷藏运输量仅占易腐货物运输量的25%,不到铁路货物运输总量1%。此外,专业冷藏设备如冷冻库等非常缺乏,我国目前冷库总容量700多万立方米,但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储藏,而当原材料不足或生产淡季时,冷库处于闲置耗能状态。在冷库建设中存在重视肉类冷库,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式冷库,轻视产地加工冷库建设;重视大型冷库,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

整体规划不完善,资源整合受影响

冷链物流系统的硬件规划内容包括厂房规划、储藏设备规划和运输设备规划等。软件规划就是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它包括库存控制系统、顾客服务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四个子系统。

冷链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有效衔接。由于中国农业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上,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农产品冷链的资源组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法律法规不健全,产品安全防护弱

冷链物流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现产品质量和市场安全问题,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是保证冷链物流运转的基础。但我国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不健全,冷链物流各环节设施、设备以及操作规程和温度控制等均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HACCA(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尚处于启蒙阶段。

2促进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

缩短流通环节,发展冷藏运输设备和低温保鲜技术

尽量缩短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我国农产品即使在低温下进行流通,其在流通渠道停留的时间仍然比较长。因此,为了保证生鲜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快速及时地进入消费环节,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流通渠道进行改造,尽量减少流通环节,以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所以,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应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产地批发市场集中采购冷冻冷藏产品,缩减作业环节,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

运用先进技术改进现有冷藏运输设备,并大力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

水果供应链工作计划 第2篇

中国是农业大国,传统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本的低廉。随着世界新技术的发展,技术含量在农产品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而我国农业主要是小农个体经营的模式,并没有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因而其传统的依靠成本低廉带来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另外,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种类多、品种杂,各地的农业生产资源存在很大差异,但由于地域分散、交通运输不便、农业生产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农业实现由传统小型个体经营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难度加大。这就使得“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产前计划盲目。由于农业作物种类多、品种杂,生产者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来选择生产项目、确定生产规模,而不是通过市场调查、评估及预测来计划生产,因而导致农业生产安排较被动,进而造成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农业生产整体的稳定性和农民的积极性。

(2)产中无服务保障。在生产过程中会涉及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等生产要素,而农户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去获取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筛选、处理、应用,这就加大了生产成本并降低了农户的竞争力。

(3)产后销售渠道窄。广大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而不能直接进入市场,不会运用市场定位、产品品牌包装、服务与促销等多种手段,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与掌握往往处于劣势,自身利益容易遭受损失。要解决这种矛盾必须进行有效地农业产业链管理,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与销售等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人、财、物以及信息与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期获得产品价值的增值[3]。

也即,要在农业产业链管理中建立一套有效连接各分散单元的机制。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的农业信息化系统能够使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通畅的产业链,从而保证农民产前计划有指导、产中服务有保障、产后销售有渠道。

2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业信息化管理模型研究[4-5]

农业产业链的企业化经营模型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加工所需原材料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然而,如何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由谁来构建是尚待解决的问题。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有众多的经营主体,包括农户、物资供应商、龙头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客户等。其中,龙头企业是产业链中最具实力的利益主体,其产值规模大、生产能力强,拥有超前的经营理念、现代化的技术水平以及丰富的市场经验,在产业链中应居于主导地位。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的农业产业链运营模型如图1所示。在这种产业链运营中,龙头企业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它对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使用虚拟市场来寻找合作伙伴,即供应商、经销商等;对内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或基地与农户签订合约,农户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生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从而保证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合格产品。最后,龙头企业收购农户的产品,经过加工、包装后再配送给分销商和零售商销售。也即,龙头企业一方面要使得生产企业内部的资源得到良好的配置和管理;另一方面,要在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以及客户之间构建一条通畅的产业链。只有2方面的工作都得到保证,农业企业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基于电子商务的虚拟市场运营模型在农业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农业企业的管理手段必须同步于生产发展的速度。而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手段的必由之路。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各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解决了农业产业链管理内部资源的优化问题;而电子商务的实施使农业产业链中各个企业高效合作,从而实现了对整个产业链中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网络化管理,为农业产业链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在这种模式下,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农业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虚拟市场中注册信息,而后登录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从中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双向选择进行网络交易或业务洽谈,从而实现产业链的连接。这种模式通过网络把农业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不同企业聚集到一个虚拟市场中,使不同企业或组织间相互合作、实现交易互动,这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交易成本,使整个产业链实现了利益最大化。这一交易平台担当了农业产业链中各节点的桥梁与纽带。

3应用示例

基于以上模式,笔者以某马铃薯产业链为例来阐述农业企业信息化系统模型。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在外部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产业链上的其他节点企业建立连接,进而实现产业链连接,其实现的物理模型如图4所示。产业链中节点企业内部根据自身特点及其在产业链中所居位置建立MIS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整合。由于产业链所包含的节点企业较多,因此,这里只以马铃薯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为例,建立其信息化系统。在马铃薯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制定采购计划(包括农资采购、农机采购与种薯采购),其中,农机与农资采购通过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与上游企业建立连接,种薯由基地按照龙头企业要求生产并供应,所采购物资需经品质监管才能入库。而后计划调度部门通过农业协作组织与农户达成标准生产协议,在生产过程中龙头企业提供技术、物资等支持,待马铃薯收获后由龙头企业按照约定条件收购入库。最后,龙头企业根据市场情况确定销售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下游加工企业及销售商建立连接,履行其在马铃薯产业链中的职责。目前,该系统已经开发完毕并投入使用,其在企业的计划调度、库存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水果供应链工作计划 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 more and more practices has shown that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rely on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keys of using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 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 林勇. 供应链管理[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